做出不怕比的好茶

文/高郁淳 圖/毒野自

翔鷹紅茶 洪正利

1959年出生於魚池鹿篙,
22歲外出工作,2008年返鄉,
長在鹿篙37年

對紅韻的熱愛,突破框架找尋更多可能

「你在這裡出生的,你永遠都會想要回來。」洪正利這麼說。

這裡之所以成為他的根,是因早在紅茶產業光復後的興盛時期,洪正利的阿公為了賺錢,從海線王功移民至鹹菜甕奮鬥,據說當時外銷英國的紅茶價格好得嚇死人,一斤紅茶的價格與一天約6-8元的工資相近。

然而好景不常,為了賺取更多的利潤,外銷的茶葉中不時參雜了芭樂葉、土石等,品質不穩定的台灣茶訂單一張張減少。在紅茶故鄉生長的他知悉這一段紅茶的興起衰落,然而這顆茶籽埋在心裡,直到年近退休時才萌芽,毅然地回到自己的出生地,退而不休地選擇茶農新身分。

打破品種的適製性,挑戰更多可能

年輕時洪正利也曾去過北部發展,在返鄉之前的他嘗試過各行各業,無論是養鵝、運輸,甚至八大行業,就為了糊一口飯吃。人生每段經歷都是最好的養分,他的無所畏懼造就他在日月潭紅茶中脫穎而出,當大家風行台茶18號時,他開始種植台茶21號,在大家鑽研紅茶製程時,他嘗試白茶、黃茶的製程。

每個品種都有所謂的適製性,如台茶18號和21號適合製成紅茶,但他突破這些框架,將台茶21號以不發酵的白茶製成,其清甜、帶水蜜桃香的滋味讓他在日月潭紅茶站穩腳步。找尋更多可能的過程中,洪正利讓茶的世界更加多元有趣,也帶出了翔鷹紅茶的獨特性。

爽朗的洪正利總是幽默風趣也樂於分享,看過紅茶興衰的他知道,日月潭紅茶若想長長久久,品質穩定是不二法門,他積極與茶改場的研究員們討論製程,並透過茶葉評鑑的方式來品茗。他說人怕死,茶怕比,一旦比較,好壞就會很明顯,但唯有顯著的差異,懂得喝,才懂得做。而面對消費者,他是透過標準評鑑模式來泡茶,不只喝得出茶的優點,缺點也無所遁形,讓消費者從茶的本質來選擇。

從田間管理到製茶以及最後的沖煮都會影響茶的風味,他層層把關讓品質年年穩定,給予消費者安心的保證。

盤旋茶園上方的翔鷹,看顧故鄉的淨土

翔鷹紅茶腹地二甲,將近一甲為台茶21號,他選擇不易種植的21號,只因其風味及回甘才是他心目中的茶。21號田間管理不易,常因物理性原因死亡,但他依舊持之以恆,年年都補新苗,由於21號的新芽生長與18號不同,十幾天就得採收一次,噴灑農藥幾乎是不可能,因此他總說他比有機更有機。翔鷹紅茶茶園位於自家後山的山頂,幾年前大冠鷲復育期間,這裡就有二隻出沒,大冠鷲時常盤旋在茶園上方,這也是翔鷹紅茶名字的源由。而近幾年,生態良好的鹹菜甕,時常看見大冠鷲及其他鳥類的出沒,可見這塊土地的生態復育有成。

對紅茶的精進與分享,是對於這塊土地的認同

在採訪時,巧遇許多茶農拜訪洪正利,附近的茶農總愛來這坐坐聊聊,因為洪正利總是無私分享,他說:「當你在做茶,別人也不教你,有比較好的方法也不跟你說,這絕對是影響一個產業最大的問題!」

因此他從自身做起,為這個產業帶來正向的循環,他分享製茶技巧,也建議農會訓練農民學會喝茶,對於政策面更是有想法,一個產區要好,得共好才行,紅茶對他來說不只是作物,更是對這塊土地的認同。

鹹菜甕

位於埔里與魚池兩地交界的鹹菜甕,地處魚池鄉新城村的範疇,根據耆老說法,當地地形山丘如倒立之鹹菜甕,又因舊時該區物產豐饒,入內捕獵或採集蔬菜皆像甕中捉鼈一樣容易而稱之。目前,鹹菜甕的居民以種植檳榔、紅茶及柑橘為主,山村的景色非常優美,還可以遠眺魚池與埔里盆地的美景,特別是在秋冬或是夏天的雨後,經常會有雲海形成,是難得一見的美麗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