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冒湧泉,來到鹿篙的青年三茶客

文/陳渝勳 圖/毒野自

湧香製茶 

游博森 埔里出生 , 2013年返鄉 , 長在鹿篙 10 年

朱昱誠 埔里出生 , 2015年返鄉 , 長在鹿篙 08年

許聖群 魚池出生 , 2011年返鄉 , 長在鹿篙 12年

從愛喝茶、學製茶,講一口紅茶,到擁有一間製茶廠

湧香製茶由游博森、許聖群、朱昱誠三位三十餘歲的年輕人組成,三位的成長背景皆在埔里或魚池,由於對茶都有深厚的興趣,曾分別在觀光茶廠做行銷導覽、老牌茶廠學習製茶,因緣際會湊在一塊並來到鹿篙社區鹹菜甕落腳創業。

博森說起從大學的時候就愛喝茶,手搖飲就不用說,與同年齡的相比他很早就開始泡茶喝,對於茶產業有濃厚的興趣。畢業後曾經在魚池兩間中大型的觀光茶廠工作,從事的是導覽解說和行銷推廣,因此非常擅長將茶相關的知識,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舉例,說明給消費者聽。

博森笑說:「自己的經歷也沒有太多的故事性,以一個埔里人的身份來到魚池,剛開始能找的也就是行銷業務或是觀光導覽等工作,但做久了發現這產業真的很有趣,也就越來越往源頭去理解。」

初期也曾有過理想性的構想,因工作關係認識很多不同的茶廠和品牌、也喝過無數的茶,如果做一個電商平台把日月潭的紅茶品牌一次上架、協助小農販售,是不是對於這地區的銷售有所幫助。但後來發現這東西太過理想,大家也對於合作很有戒心,不到一個量也很難有優惠的價格,這個念頭便胎死腹中。

大學就愛喝茶的老靈魂

博森說起從大學的時候就愛喝茶,手搖飲就不用說,但同年齡的相比他很早就開始泡茶喝,畢業後曾經在魚池兩間中大型的觀光茶廠工作,從事的是導覽解說和行銷推廣,也因此非常擅長將茶相關的知識,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舉例,說明給消費者聽。

三位湊在一起的香茶客

在魚池的茶產業工作一段時間後,相繼認識了聖群和昱誠(阿力),「年輕人沒幾個,我們自然而然地就湊在一起了。」博森這麼說。

聖群曾經過做廢鐵回收、賣珠寶、在當鋪工作,但家中本來就一塊茶園的地,返鄉後順其自然地接手,因太太生病及食安風暴影響,自己嘗試轉作有機,前兩三年都沒什麼產量,但慢慢上課、學習茶園管理,目前聖群經營的鐵塔有機茶園以自然農法的方式,穩定生產有機茶葉。而阿力曾經做電腦設備、在新聞圈做攝影工作、甚至到澳洲農場工作了兩年,在回台的空檔時間因緣際會到老牌茶廠與師傅學習製茶技術,老闆待阿力不薄,將製茶技術一一地傳授,經年累月的經驗讓他對於製茶頗有想法,取消再度出國的念頭被茶給留下來了。

三人一同創業後,工作上也依各自擅長的部分分工,從茶園管理、製茶、代工、銷售,甚而有時若有客人來參觀導覽,他們也會做茶園與品茗的導覽解說。「像我們沒有父輩跟祖輩的,想在這個產業有所累積,必須要有個自己的團隊或是工作室。」博森說。

怎麼看日月潭紅茶

從年輕時一頭栽入茶產業大約也有十個年頭,這段時間說長不常說短不短,博森怎麼看自己的經歷與日月潭紅茶整體茶業。

「我覺得茶它還有很多不同方向的發展空間,就算台灣開放飲料茶、中低價的茶進來,但茶葉的需求還是有那麼多。只是說你必須要時刻改變自己的策略,如果只當一個茶農、或者一間茶廠,你沒有去改變自己的策略,一直這樣賣,利潤被壓縮的情況下,只會怨天尤人。那沒有辦法了就像開一間公司一樣,沒有跟隨著時勢改變,你就會被淘汰,其實茶也是一樣的。」

有機、友善或是產地標章,博森講得很直白,這都是做給消費者看的。真正入行後發現茶產業跟食品產業一樣,只能說是一個良心產業。如果有心要欺騙,無論是混國外茶、有機混慣行,茶行用話術引導,一般的消費者怎麼能分辨?了解越多後,他行事越是低調,「掌握自己能做好的部分,收有把握的茶葉,做剛好的價錢。」不去理會外面風風雨雨,不論日月潭紅茶的興起或衰退,做出自己有把握的好茶,才是細水長流的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