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四代看盡紅茶興衰,百年的故事持續傳承
文/高郁淳 圖/毒野自
國芳茗茶 李國鎮
1967年出生於魚池鹿篙,
國中畢業上台北工作,1991年返鄉,
長在鹿篙46年
李國鎮是土生土長鹿篙人,家族曾經擁有寬廣腹地,承載了四代人的記憶。從小身為長子的他就被賦予分擔農務的工作,每天都得牽著牛去吃草,再一路割牧草回家,也因此有了社區媽媽口中的牽擔鎮仔的名號。
早年鹿篙一帶曾有山溝田,鄰近的居民以湧泉水種稻維生,直到1970年代,稻田漸漸成為麻竹筍園。國鎮說,那時可在已荒廢的持木紅茶廠看見滿山滿谷的竹筍,多到有加工竹筍的工廠來社區裡收購,長輩們也因此在農閒之餘練就竹編技能,又為了不浪費盛產的麻竹筍而有了醬筍、筍干等在地特色料理。然而麻竹筍的好價格並沒有持續太久,也因此在1980年代,許多農民選擇改種椪柑、檳榔等作物。
歷經斷頭再生的百年紫芽山茶
國芳茗茶的茶樹早在清朝時期開始種植,歷經百年的淬鍊,依舊冒出新嫩紫芽供國鎮年年採收。四代以來種植紅茶的歷程當然也有興有衰,早期茶葉大多由製茶廠統一收購,農民用大剪刀採收茶菁交給茶廠,但收購價僅有1公斤10元,根本不足貼補家用,因此國鎮家也曾大面積改種柑橘,然即便將茶樹砍至與地齊平,實生苗*的茶樹在獲得足夠的休息後還會重生出嬌嫩的新芽。直至1999年921地震後,魚池鄉開始推廣紅茶產業復興,訂定了手採一心二葉、條索狀工夫紅茶的精緻台灣茶路線,相較於過去的機剪,經濟效益大幅提高,國芳茗茶也乘著這波浪潮,2000多棵曾斷頭的茶樹園又開始生機盎然起來。
總鋪師的嘴、製茶人的手藝
李國鎮大哥曾做過總鋪師,在對談之間,舉凡提到兒時的回憶,不外乎是鄉村家常菜,包含溪邊有的蝦仔給、魚仔給*、逢年過節的草仔粿等等。因為懂得吃,有著挑惕的嘴,而從懂得喝茶,一路慢慢摸索到怎麼製茶。也因經歷過天然資源純淨的年代,現在的他願意使用有機農法保護這塊土地,或許人生的種籽早早已經埋下,在不同的時間點開始萌芽長大。
明明做著自己有熱忱的工作,國鎮最後還是選擇離職返鄉,我們追問原因,國鎮大哥僅是一句:「捨不得啊!」在外奮鬥這麼多年,每當休假都總要回家幫忙,因此家裡的農務辛勞他比誰都了解,一年產三十幾萬斤的柑橘,光搬運就歪腰,更何況還要剪茶、種檳榔,看著媽媽一個人在園區忙碌的樣子,心軟的他毅然決然回到家鄉。到了2013年,剛好經歷經濟不景氣,各產業都開始了無薪假時,給了他一個轉換跑道的契機,除了種茶外,也開始自己製茶,一條龍地管理自家出品的茶。
祖先留下來的,就應該傳承下去
訪談的最後國鎮跟我們說:「做雞著蹌,做人著翻。」
好似對他而言,生命中的起伏也無從煩憂,做好自己的份內事,上天自然就會給予應有的收成。這塊土地是祖先留下來的,他便應該把它傳承下去,這是他賦予自己的使命,也正是這片山頭的山茶可以流傳百年的原因。
積極樂觀,笑口常開就是我們認識的國鎮,這個午後一邊喝茶一邊聽著國芳茗茶的演變。務農辛苦,但辛苦的值得,留下來的不只是茶園,更是一家人的共同記憶。
紫芽山茶 生長於日月潭一帶的山茶。 夏秋兩季發出的紫紅嫩芽特別明顯,老欉相較新茶苗,根紮得深、吃肥慢,山上雨水少產量就少。但喝起來特別帶有熟果香、花香氣,喉韻則有深沈厚實的滋味。
-國鎮大哥的野菜食譜-
‧茶葉煎蛋
採茶葉嫩葉洗淨,跟蛋液打勻後下鍋。吃起來有新鮮茶葉的微苦,帶著茶香味。
‧酥炸山茶葉&鬼針草
採山茶葉和鬼針草葉子,薄薄的裹一層酥炸漿,用油鍋快速炸後撈起,沾點白胡椒鹽就很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