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葉茶

文/高郁淳 圖/陳渝勳

提到咖啡,大家想到的不外乎都是果實的利用。

然而我們近幾年正在思考台灣咖啡有沒有更多可能,而位於鹿篙紅茶產區的咖啡農,是不是有機會與茶農碰撞出一些火花,因此我們開啟了咖啡葉茶的研發。

首先,由於咖啡果實是農民最重要的收成,而葉子也是養分製造的重要部位,因此我們在不傷害咖啡樹生長,以及不影響收成的狀態下進行採集。

我們採取的部分僅有咖啡徒長枝。

徒長枝的生成是咖啡樹的繁衍機制,每年採收結束後,我們都會進行修剪枝,促進下個產季的生長,當咖啡樹受到攻擊後遇到下雨,他就會奮力冒出新枝條以用來存活。

因此徒長枝盛產期在台灣雨季的4-7月,不僅會分散養分,也會使得咖啡樹雜亂無章,因此拔除徒長枝是農民在非採收季期間得處理的一大農事之一。我們試著將徒長枝再利用,因此有了徒長枝之嫩葉進而製成咖啡葉茶的可能。

咖啡葉茶製作流程

採集徒長枝→採集徒長枝之咖啡葉→嫩葉及老葉分類放置→交付予茶農進行咖啡葉茶後製

其中,茶葉後製製流程分成兩種製茶方式:第一種是白茶製作:「室內萎凋→乾燥」 ,第二種是紅茶製作:「室內萎凋→揉捻→解塊→發酵→乾燥」。我們以紅茶及白茶製程進行測試,紅茶製程屬全發酵,而白茶是製程簡易,僅部分發酵,由兩種製程得以了解咖啡葉在發酵期間的變化。

這次的實驗結果讓我們十分驚艷,在過去的經驗裡所喝到的咖啡葉茶,大多會有海苔、粽葉的風味,但我們竟然有別於過往的風味表現,不僅有花香的出現,亦有牛奶巧克力的風味,咖啡葉茶的研究顯示,其咖啡因含量低於綠茶,並含有大量綠原酸、芒果苷外及可觀的檞皮苷,屬機能性的飲品,若以健康為訴求,咖啡葉茶將帶來一片商機。

Q1:   咖啡葉使用老的好?還是嫩的好?

以白茶製程而言,老葉做出來的滋味及香氣不如嫩葉明顯,且嫩葉的花香是老葉無法創造的。

Q2.     咖啡葉的發酵何者較佳?

我們將白茶的室內萎凋進行3,6,9天的嘗試,以白茶杯測之結果,多數人喜歡6天的表現風味。然而相較於紅茶全發酵之狀態,我們一致認為紅茶表現是最好的。

Q3.     咖啡葉製程以紅茶為例,條形與碎形何者較適合?

依照茶葉萃取狀態,條形的發展較佳,不僅含有甜感、回甘度,並且在風味表現帶有阿華田的風味相對較討喜。

|農業小教室|


首先,根據過往的原料規定,咖啡可食用部分僅限於果實,而在農委會向食藥署提出申請咖啡葉做為食品原料使用後,終於在民國110年衛福部核准咖啡葉得以食用在茶飲部分,讓台灣咖啡有更多的可能。

而我們怎麼會選在2年後才開始嘗試呢?那我們先來開啟一則農業小教室,根據農業部的規定,咖啡樹有安全用藥的規範,然其規範是針對咖啡果實,而非咖啡葉,植物生長部位不同,其代謝率也會有差異,為確保咖啡葉的安全性,我們這兩年盡可能減少使用化學農業,並拉長安全期時間,確保我們咖啡葉的食用安全性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