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篙紅茶產業-光復後至九二一的沒落

(舊時持木紅茶廠)

鹿篙紅茶產業需求減少後,耕種作物改採多樣化經營。

台灣早期以低價出口茶葉,產業重心隨國民政府一系列的經濟政策,由農業漸轉為工業,民國六七十年代工資漸上漲,原本在國際市場上以低價售出的茶葉受到工資等成本漸增的影響,不敵其他東南亞國家的茶葉商品,台灣茶銷售從外銷轉為內銷。台灣茶市場以半發酵茶類為大宗,原低價的茶商品開始往精緻路線發展,政府亦辦理半發酵茶葉評鑑,茶業改良場魚池分場此時開始研究半發酵茶。

台灣早期以低價出口茶葉,產業重心隨國民政府一系列的經濟政策,由農業漸轉為工業,民國六七十年代工資漸上漲,原本在國際市場上以低價售出的茶葉受到工資等成本漸增的影響,不敵其他東南亞國家的茶葉商品,台灣茶銷售從外銷轉為內銷。台灣茶市場以半發酵茶類為大宗,原低價的茶商品開始往精緻路線發展,政府亦辦理半發酵茶葉評鑑,茶業改良場魚池分場此時開始研究半發酵茶。

持木茶廠的倒閉與紅茶的沒落,使得鹿篙的大葉種茶園開始進行轉作,適合大葉種茶樹的環境因水氣豐饒、溫差大,亦適合栽植麻竹筍與柑橘,而地方逐漸老化的人口,讓僅需進行栽植、後續外包給業者採收的檳榔樹在八十年代盛起,至今在鹿篙仍可見到許多與茶樹間作的檳榔樹,形成日月潭一帶的特殊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