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篙社區-日治時期發展歷史

鹿篙的命名與紫芽山茶記載

鹿篙地名起因眾說紛紜,最為人知的是因水質清澈,在尚未有人類聚落形成時,鹿群常在此地生活,形成鹿窩,後因字義或形的誤傳而成鹿篙。鹿篙自清朝開始發展、形成聚落,日治時期地圖上已出現「鹿蒿庄」,範圍約是現今鹿篙社區、新城村及部分珠格里。鹹菜甕聚落雖離埔里鎮較近,但相較於鹿篙聚落仍屬內陸山區,早期是原住民打獵的地方,因其地形似盆地,獵物如甕中捉鱉,而取名鹹菜甕。


據當地居民的說法,鹿篙在清朝時期就有茶樹了。在後期包括日人的研究中,日月潭的山茶是來自南投縣仁愛鄉眉原山的原生種「台灣山茶」,而鹿篙一帶的山茶多呈紫色,故有紫芽山茶之稱。

日本持木與中村家族,帶來鹿篙紅茶產業的興起

日治時期因日本企業家持木壯造於鹿篙聚落進行茶園開發及紅茶研究,日本貴族中村圓一郎於鹹菜甕聚落建設茶廠,開始有較多文字記載,兩間茶廠在當時皆極具知名度。

鹿篙社區自日治時期,在茶樹的守護與見證下發展至今,也依著紅茶產業餵養培育了許多當地人才:從日本實業家持木壯造打造,聞名全台的持木紅茶廠開始,其規模每年需聘僱超過七萬餘人次的勞動者,現茶業改良場魚池分場便是參照持木紅茶廠的構造於1936年建成;光復後由國民政府接手更名為鹿篙茶廠,持續提供大量工作。

民國八十八年,九二一大地震後,靠著紅茶產業的復興,鹿篙社區也再次活絡起來;農林公司也因其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與地理位置,選擇於該地栽植紅茶、成立鹿篙咖啡莊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