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篙紅茶產業轉內銷後的變化
台灣產業重心因國民政府一系列的經濟政策,由農業漸轉為工業,民國六七十年代工資上漲,茶葉銷售從外銷轉為內銷,茶葉生產又從全發酵紅茶轉為半發酵茶類,茶業改良場魚池分場才開始研究半發酵茶。鹿篙的大葉種茶園開始轉栽植麻竹筍、柑橘,到八十年代大量的檳榔盛起。
民間與官方共同攜手復興紅茶產業
鹿篙因濕度高、日夜溫差大,在眾多的農作物種類中尤其以柑橘適合栽種,更是大葉種茶種最初在台灣唯一成功栽植之處。民國88年九二一大地震後,魚池鄉將紅茶產業作為重點產業發展之一,期望能重現以往日月潭一帶紅茶發展盛況;同年紅玉(台茶十八號)正式命名發表,大葉種紅茶以高價與穩定的價錢被訂定:阿薩姆1600元/斤、紅玉2400元/斤,茶葉形狀從切碎的再製茶改為現市面上的條型茶,紅茶產銷第六班(地震後第一班)成立,與魚池鄉公所、魚池農會、茶業改良場及社造組織和行銷人員多方合作,共同推廣及復興日月潭紅茶產業。
茶改場提供採摘/田間管理技術指導
茶業改良場魚池分場在紅茶復興的過程中,提供了大量專業技術,並提出以精緻手採茶為發展方向的建議。魚池紅茶復興的初期,因參與過去紅茶盛期的茶農皆以茶園管理和茶樹種植為生,對中後段的製茶乾燥技術十分不熟悉,而向茶改場提出協助需求,後成立紅茶產銷班第六班。並同時於民國88年舉辦台茶18號-紅玉的命名發表活動,而編號4058的紅玉,其實早在民國45年就已成功雜交並栽植培育。
魚池鄉公所籌辦紅茶文化季,並積極推動企業認購
魚池鄉公所在前鄉長廖學輝任職期間,與多方合作、進行推廣,自家檳榔園也轉做成紅茶園。民國92年舉辦第一屆「阿薩姆紅茶文化季」,民95年更名為「魚池紅茶文化季」、後再更名為今日的「日月潭紅茶文化季」;其中與台新金控協力合作推出的「發現阿薩姆系列活動」讓更多民眾認識了日月潭紅茶,該活動與魚池五間茶廠合作,以每株1680元的價錢進行茶樹認養,並推出產地遊程,五間茶廠為膨鼠紅茶、香茶巷四十號、和菓森林、澀水皇茶、森林紅茶,其中兩間位於鹿篙社區。
每年的紅茶評鑑則是由魚池農會負責舉辦,除是為了宣傳與推廣魚池紅茶,也是讓大葉種紅茶有基礎評鑑依據,建立市場對日月潭紅茶認同。當初因無經費支持,第一屆的大葉種紅茶評鑑遲至民國95年才進行小規模辦理,分為大葉種及台茶18號兩個項目,其評鑑結果也在媒體的加持下,成功為日月潭紅茶形塑好品質、高價錢的形象。
在魚池地方政府的多方合作而成功推廣與宣傳下,日月潭紅茶已站穩消費市場,也被遊客納入旅遊項目之一;越來越多的農民選擇捨棄檳榔,或將農地復耕,投入越發蓬勃的紅茶產業。